工程实训中心始终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根据沈阳工业大学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构建了适合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一体两翼六保障”工程训练教学体系。从多学科交叉与融合需求出发,形成了层次化进阶式的工程训练课程体系;将智能制造技术引入工程训练教学中,提出了以智能制造为核心内容的“双螺旋”特色实训平台建设方案;创新工程训练协同机制,探索了“六化一体”运行模式,助力拔尖创新人才培养。

1.“1+2+N”能力培养模型
新工科拔尖创新人才应具备大工程意识、良好的思想素质和职业素养及突出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及跨职业专业能力等。据此,工程实训中心提出了大工程意识为主体,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根本,培养具备跨专业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等多种能力与人才培养目标有机结合的“1+2+N”能力培养模型,以适应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要求。

2. 层次化进阶式工程训练课程体系
依据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要求,构建了“基础技能训练-专业技能训练-综合能力训练-创新能力训练”有机衔接的层次化进阶式工程训练课程体系,将创新思想融入各个环节,以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及创新精神。

3. 可扩展、可压缩的“双螺旋”训练平台
紧密围绕人工智能、智能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需求,建设了跨越学科界限和产业边界的“双螺旋”特色实训教学平台集群,从广度与深度两个维度支撑能力目标达成。探索出训练平台建设的新思路,提出了校企共建、虚实互补、传统与现代互通、实践与创新共融、校内外共享的“五重结合”平台建设新模式。

4. 多元化、多渠道师资队伍
根据工程训练教学特点,分析了工程训练教学对教师业务素质的需求,调整师资配置、优化师资结构、拓宽引进渠道,实现教师队伍的多元化。探索多渠道教师培养途径,如以老带新、专业培训、企业实践、国际交流等,提高教师专业素质及教学水平。

5.“六化一体”的工程训练运行保障机制
以工程训练平台为基础,探究了工程训练运行保障机制,形成了教学内容模块化、教学方法多样化、安全体系规范化、质量评价科学化、管理制度标准化和管理系统信息化的“六化一体”工程训练运行模式,为新工科人才培养提供实践保障。
